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寨卡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该病可能的传染源。
埃及伊蚊为寨卡病毒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非洲伊蚊、黄头伊蚊等多种伊蚊也可能传播该病毒。
包括孕妇在内的各类人群对寨卡病毒普遍易感。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患者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传染期:尚不明确,现有研究表明患者发病早期产生病毒血症,并具有传染性,约为5-7天。
人感染寨卡病毒后,仅20%出现症状,且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发热(多为中低度)、皮疹(多为斑丘疹),可伴有非化脓性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全身乏力及头痛,少数患者亦可出现腹痛、恶心、腹泻、粘膜溃疡、皮肤瘙痒等。症状约持续2-7天后缓解。
1、寨卡病毒IgM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荧光法等进行检测。
2、寨卡病毒中和抗体检测:采用空斑减少中和试验(PRNT)检测血液中和抗体。应尽量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开展检测。
1、病毒核酸检测:采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寨卡病毒。
2、病毒抗原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寨卡病毒抗原。
3、病毒分离培养:可将标本接种于蚊源细胞(C6/36)或哺乳动物细胞(Vero)等方法进行分离培养,也可使用乳鼠脑内接种进行病毒分离。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
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且寨卡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
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3)恢复期血清寨卡病毒中和抗体阳转或者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以上升高,同时排除登革、乙脑等其他常见黄病毒感染。
2、其他:与微小病毒、风疹、麻疹、肠道病毒、立克次体病等相鉴别。
寨卡病毒感染者通常症状较轻,一般不需做出特别处理,以对症治疗为主。对于高热不退患者,可服用解热镇痛类药物,如对乙酰基酚;伴有关节痛患者可使用布洛芬;伴有结膜炎时可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α滴眼液。
目前尚无疫苗进行预防,最佳预防方式是防止蚊虫叮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