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渭南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ICU)病房内,患者家属张女士轻轻握住病床上母亲的手,俯身细语:“妈,医生说您今天状态好多了。”这一幕,正是医院开展“转作风提效能抓落实”主题活动的生动注脚。通过一系列流程再造和服务创新,重症医学科用“自我革新”的改革勇气,让冰冷的监护仪数据背后升腾起医患同心的暖意,这个曾经令人望而生畏的生命禁区,正通过一系列充满人文关怀的变革,演绎着危重症救治的温暖篇章。
“一床直达”破解转运难题
重症医学科护工推动着ICU专用转运床疾步走向手术室,直接从手术床上接下术后患者,稳稳当当地送进ICU。

“过去患者从手术台转移到转运床,再转运至ICU换床,至少经历3次搬动,每次需4名医护人员协同。如今推行的“一床到底”模式,不仅避免反复搬动造成的导管脱落、二次损伤风险,更将转运时间控制在8分钟内,就像给危重患者系上‘安全带’。”重症医学科主任李媛媛坦言。
让ICU病床直接进入手术室接患者,转运时间大大缩短,医护人员体力消耗降低,自实施以来意外脱管等不良事件保持“零发生”。患者李大爷家属感慨:“看着老父亲被稳稳当当送进ICU,我们悬着的心就放下了一半。”
床旁探视拉近“生死距离”
工作日下午两点半,ICU不再是“神秘禁区”。家属穿戴隔离衣进入病房,在医护陪同下与患者交流。

这项打破常规的探视制度,让医患沟通从“隔窗喊话”变为“触手可及”。曾有位多器官衰竭老年患者刚转入时极度抗拒治疗,内心恐慌不安,家属内心也充满对未知情况的担忧,在ICU的精心照护和家属每天的探视后,老人从身体到精神的状态都恢复很快,家属直言:“老人现在能这么配合,我一下子放心了。”
实施床旁探视后,家属治疗配合度显著提升,患者焦虑发生率明显下降。
医护交班上演“生命交响曲”
每周一、三、五早晨,ICU交班室总会传出热烈的讨论声。打破传统的医护分开交班模式,实行一体化交班后,医生能清晰掌握患者每小时的出入量变化,护士则对治疗方案理解更透彻。

“就像拼图游戏,我们把各自掌握的信息拼成完整的病情图谱。”重症医学科副护士长赵苗这样形容。这种深度协作使危重患者救治方案能够调整,抢救成功率也同比提升。
多学科查房开出"康复良方"
“张大伯,咱们今天试试抬腿动作。”每周三、周六,康复治疗师都会带着“ICU早期康复包”走进ICU病房,包里装着防褥疮气垫、神经肌肉刺激仪和特制康复弹力带。

ICU率先将康复干预前移,临床药师全程参与、康复师定期联合查房的模式,让有康复需求的患者在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可直接进行早期康复干预。“没想到在ICU就能做康复,老伴出科时都能自己坐起来了!”患者家属王先生连连赞叹。
在ICU这个离死亡最近的地方,渭南市中心医院的改革者们用精细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架起生命之桥。那些改变看似细微,却处处体现着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当标准化流程遇上医者仁心,当制度创新拥抱人文关怀,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医疗效能的跃升,更是一个团队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生动践行。这种“既硬核又暖心”的作风建设,或许正是新时代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密码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