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陕西渭南到西藏阿里,虽远隔千山万水,但未曾抵挡渭南市中心医院援藏医疗队的热情,他们牢记医者誓言,勇担使命,援藏医疗,把热血洒在雪域高原,放射科的王勇医师,就是其中一员。
援藏医疗队到达革吉县人民医院后,负责放射科工作的王勇得知当地医院的放射科一直处于瘫痪状态,了解基本情况后才知道,科室各种规章制度及操作规范缺失,没有专业技术人员。王勇并没有因此失望,而是积极与院方沟通,请求医院给他分派一名技术人员,从头开始。王勇带着新派来的同事加班加点健全了放射科各项规章制度,并建立操作流程,而他的这位新同事也随即拜他为师,当起了他的“徒弟”。他一对一带教,进行理论知识和技术上传授,成为师父的他,深知自己肩上的重担,不敢有丝毫松懈。放射科的业务慢慢开展起来,这就免去患者长途跋涉赴百公里外其他医院就诊的困难。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了让“徒弟”学到真本领,不依赖老师,只要有病人,他就让“徒弟”往前冲,亲自动手操作,他在一旁观察,有什么问题进行指导的同时,他把“徒弟”操作中不规范的地方记下来,在下班后进行更正。他找各种闲暇时间给学生讲课,就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操作和常态化学习,他的“徒弟”已够熟练掌握设备使用,患者体位的设计,结果的诊断等。尤其是在对3239人进行体检过程中,“徒弟”的技术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这对王勇来说,是援藏最为欣慰的一件事,他实现了人才“造血”功能。
半年的时间里,王勇带着他的“徒弟”,对3239人进行体检,为1620名学生在校中小学生和托幼儿童肺结核病胸部X线诊断,助力阿里地区遏制结核病行动计划。尤其是对在校中小学生和托幼儿童进行肺结核病胸部X线诊断这项工作上,王勇挑战极限,勇担“白衣”使命,赴革吉县各乡镇为学生们体检。革吉县地广人稀,每个地方,每户牧民住的地方相距都很远,最近的100公里,最远的要300多公里,交通十分不便,王勇和“徒弟”,携带移动式DR上门体检。他告诉笔者,让他印象最深的是,他们在海拔5100米的高原上,在极度缺氧的条件下,持续工作6个多小时,一天下来两脚发软,头痛欲裂,身体十分难受。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王勇翻山越岭,不畏高海拔,他们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了1620名孩子的肺结核病胸部X线诊断工作,免去了孩子们长途奔波的辛苦和不必要的花费。这使王勇很欣慰,一切的辛劳都是值得的。
“去革吉县我们带去了技术,但对我而言,我也收获了很多人生哲理,孔繁森精神在那里到处可见,那里虽然贫瘠荒凉,但那里的人让我十分的敬佩。”王勇感慨地说道。西藏阿里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那里人烟稀少,几乎没有植被生长,援藏医疗队去了当地以后,克服重重困难,尽全力把自己所学留在那片土地。王勇在援藏的半年时间里瘦了三十五斤,半年的时间里他跑遍了革吉县的乡镇,开展医疗工作,把自己融入到医院,融入到藏族同胞之间。他以院为家,视病人为亲人,视病人疾苦为己之疾苦,一旦病人病情变化,无论凌晨还是深夜,他急忙赶往医院,与革吉医院同事一起,为挽救生命忙碌着。 “在革吉的半年里,见过正午的艳阳,见过暗夜的繁星,在抢救生命成功后看到藏族同胞最质朴的微笑,是他最大的欣慰。”回来快一个月了,王勇仍然每天在手机上指导着革吉县人民医院医生们业务上的困惑,也时常牵挂着他的“徒弟”,希望他能够把放射科的业务继续搞起来,实现“徒弟带徒弟”的愿望。”他说道。
好的绣花人飞针走线,看似眼花缭乱,实则每一针、每一线都精细精准,恰到好处。王勇“下绣花功夫”,拼的是耐心、细心和驰而不竭,在援藏期间确保工作能持续,经验可传承,他在细节处见真功夫,于无声处显真本领。援藏前王勇曾说:“当他知道要去援藏时,他很激动,想到能够去雪域高原去帮扶当地医疗事业,他心里满满的各种干事的想法”。作为援藏医疗队一员,王勇始终践行医者初心,将医者大爱送入藏族同胞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