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我从潼关中学的讲台走进渭南市中心医院精神心理科,以一名心理教师和母亲的双重身份,完成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这段经历,让我对“心理健康”的理解从校园延伸至临床现场,也深切意识到医疗与教育携手的深远意义。
识别信号:什么时候孩子需要专业就医?
在学校心理工作中,我们常常面临一个现实难题:如何判断一名学生是需要校内心理疏导,还是必须接受专业医疗干预?在精神心理科门诊,我找到了更清晰的答案。
我目睹了张艳医生如何通过系统评估——包括详细问诊、标准化量表及深入的家庭访谈全面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状况。例如,面对“厌学”的孩子,她不仅关注情绪问题,更会剖析其家庭互动、校园压力,甚至安排生理检查,以排除器质性问题。
我认识到,当孩子出现持续的社会功能受损(如无法上学、自我伤害)、明显的躯体化症状(如失眠、食欲严重下降),或心理疏导超过一定时间仍无效时,及时建议就医,才是真正对孩子负责。
真实场景中的心理咨询:不仅是技术,更是人与人的相遇
在诊室中,我见到了认知行为疗法(CBT)的灵活应用。张医生引导患者识别“自动化负性思维”,借助现实检验帮助其重塑认知;也从精神分析维度解读当前症状与早期经历之间的联结。
更让我触动的是她与青少年建立信任的方式。面对沉默或抗拒的孩子,她从不急于追问,而是以“我注意到你最近好像不太开心,如果你想聊聊,我随时在这里”的方式贴近他们的真实感受。面对焦虑的家长,她善用生活化的比喻,如“情绪像一条河,我们要学会疏,而不是堵”,让复杂概念变得可感可解。
科学看药物:它是重启生活的“钥匙”
我曾对精神类药物心存顾虑,认为“能不吃就不吃”。但临床见闻彻底转变了我的认知。
一位重度抑郁的女孩在规范用药后,终于能够安睡、进食,甚至重新对妈妈微笑。张医生向家属解释道:“药物可能有副作用,但它更是‘恢复功能’的桥梁。我们先通过药物稳定情绪,为心理成长腾出空间。”
我体会到,药物并非“治愈终点”,而是帮助很多孩子走出重度困境、为其心理恢复创造条件的重要工具。如今,面对需用药的学生家庭,我能更从容地传递科学观念,缓解他们的抗拒与焦虑。
家庭的力量:没有孤岛式的心理问题
令我深受震撼的,还有科室开展的“家长团体辅导”。在安全、支持性的氛围中,许多父母第一次意识到:孩子的问题行为,往往与家庭互动模式密切相关。
一位曾抱怨儿子“冷漠”的母亲,在三次团辅后收到孩子主动递来的一杯水。她流泪说:“原来不是他不愿说话,是我一直没学会听。”这类真实转变让我深信:孩子的心理困境,往往映射的是整个家庭系统的“求助声”。
正如张医生所说:“修复土壤,花朵才会健康成长。”这也提醒我,未来的校园心理工作应更积极融入家庭维度,通过家长课堂、亲子活动等方式,赋能父母,筑牢支持系统。
跨界共育,从心出发
回顾一个月的实习,我深感医疗与教育本该如此交融:教师在前端识别、支持、陪伴,医疗提供深度评估与专业干预。而这座“桥”,关乎更多孩子的出路。感谢渭南市中心医院和张艳医生无私的带教与分享。你们让我看到,真正的心理关怀,既靠专业的技术,也靠温暖的理解;既要对症,也要对人。
愿更多教育者与医护携手,在看见、理解与守护的路上,让每一颗年轻心灵都被温柔接住,稳稳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