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征程,新气象。近日,重症医学科在科主任李冬纯及护士长李苗的带领下及全科医护人员的努力下,连续成功开展了三项新技术。
2月24日,经过扎实的理论培训,在科主任李冬纯的指导下,马岚副主任医师为患者实施了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过程顺利。此项技术的成功开展,填补了我市的空白,同时也标志着我院微创诊疗技术水平再上台阶。
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是一种微创的气管切开术,与传统气管切开术相比,该方法切口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安全、简便易行,因此也具有创伤小,愈合好、美观、感染几率低、容易护理、并发症少等优点。适用于危重病人的抢救治疗,有利于减少呼吸道死腔,便于吸痰、气道湿化等,在ICU的人工气道建立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急危重病人床旁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的人工肝治疗新技术(DPMAS)
2月28日,科主任及护士长邀请厂家工程师对科内的医护人员进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模式”的培训,在培训的基础上,经过血液净化小组成员反复讨论、周密计划,为消化内科二病区患者实施该项技术,疗效显著。急危重病人床旁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的人工肝治疗的成功开展,将为我市在重型肝病救治方面增加一个简便、安全、高效的技术手段,有效减轻广大群众的医疗费用及外出医疗带来的诸多支出与不便。同时使我院的诊疗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提高医院在省内的知名度。
高胆红素血症见于各种原发性肝脏疾病的终末期或急性期患者,也可见于重症创伤、感染引起脓毒症的继发性肝损伤患者。患者多数处于肝衰竭的病理过程,存在肝细胞大量坏死、肝脏代谢和屏障功能严重受损的情况,体内胆红素、内毒素、细胞因子等毒性物质等明显增加,这些物质通过各种途径又加重肝细胞的损害,从而形成恶性循环。目前,临床上的常规保肝、去黄治疗对重症患者往往见效缓慢,病死率极高。而新型技术——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模式是采用中性大孔树脂(HA330 -Ⅱ)和离子交换树脂(BS330)两种吸附剂联合进行血浆吸附治疗,不但能节约血浆资源,减少单纯血浆置换的反跳现象,避免潜在性感染风险,而且能迅速改善黄疸症状的同时清除炎性介质等有害物质,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提高救治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
3月29日,一名因车祸致重度颅脑损伤的6岁患儿,病情极其危重入住ICU,反复穿刺导致周围血管严重破坏,血管活性药物及营养药物的使用受到限制。为了使该患儿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护士长李苗反复评估患儿的血管,在与家属充分沟通的基础上,积极联系设备科紧急采购适合小儿型号的PICC导管,决定尝试为该患儿实施PICC置管。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充分准备,4月3日早晨在盲穿下为该患儿成功置管,解决了患儿需要长期静脉输液和静脉营养支持治疗的护理难题,减少了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减轻了护士的工作压力,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成人PICC置管术在我院已开展数十年,但从未给小儿患者实施过,此次小儿PICC置管的成功开展填补了我院该项技术在儿童患者应用方面的空白,推动了我院护理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