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渭南市中心医院上演了一场“生命保卫战”。一名因误食剧毒“白毒伞”(白毒鹅膏菌)导致多脏器衰竭、命悬一线的重症患者,在重症医学科、急诊科、临床药学室、输血科等多学科团队近7天的昼夜鏖战与精准救治下,最终挣脱死神束缚,奇迹康复。
误食“致命杀手”,病情急速恶化
7月30日,刘先生(化名)在采食野外蘑菇后,出现剧烈呕吐、腹泻、腹痛、头晕等中毒症状,8月1日紧急送至渭南市中心医院急诊科。此时,刘先生已出现严重多脏器功能损伤,急诊科医生迅速识别为致死性蘑菇中毒。重症医学科主任李媛媛紧急会诊后,患者立即被收治进入重症医学科。

经患者及家属仔细辨认,确认导致中毒的正是有着“白毒伞”恶名、毒性极强且尚无特效解毒药的白毒鹅膏菌,其致死率高达80%以上。该蘑菇所含的鹅膏毒肽主要攻击肝脏,通常在中毒后2-3天引发进行性肝细胞坏死、肝功能不全,并迅速累及神经系统、肾脏、凝血系统、循环系统等,导致继发性多器官功能衰竭。
入院时,刘先生肝功能指标逐渐升高、凝血时间延长、血钾升高,心电图显示高尖T波,24小时内经补液后仍处无尿状态,情况十分危急。
多学科集结,打响生命保卫战
面对如此凶险的病情,医院第一时间启动危重症救治绿色通道和多学科联合会诊(MDT)机制。重症医学科牵头,迅速组建了一支涵盖急诊、临床药学、护理、输血等领域的救治团队,争分夺秒阻止毒素吸收、清除体内致命毒素、对抗氧化损伤和炎症风暴,同时提供强有力的生命支持。
一场与死神的极限竞速就此展开——
“血液净化”三箭齐发:ICU团队立即联系输血科准备血浆,并快速建立血管通路。早期实施“组合拳”式血液净化治疗——血浆置换清除毒素、持续床旁血液净化(CRRT) 稳定内环境、血液灌流吸附毒物。多管齐下,全力清除毒素及代谢废物,改善凝血功能。

“保肝护肝”寸土必争:及时邀请教授会诊指导。救治团队全程严密监测肝功能及血氨变化,制定并实施综合保肝治疗方案,竭尽全力延缓肝细胞坏死进程,为肝脏争取宝贵的自我修复时间。
“生命支持”稳如磐石:ICU团队运用尖端监护设备,实时监测血流动力学及各脏器功能。精准调整液体平衡、纠正循环衰竭、改善凝血功能、加强营养支持、维持内环境稳定。护理团队一丝不苟执行严格的液体管理和预防并发症的精细护理,共同筑起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坚固防线。
日夜守护终迎曙光,患者奇迹康复
在医护人员严密监护和精准治疗下,入院第3天,令人振奋的转机终于出现:刘先生四肢末梢逐渐回暖,尿量开始恢复并逐步增多;血液生化指标监测显示白细胞、肝酶、心肌酶谱、肌酐峰值得到有效遏制,并开始缓慢回落,凝血功能也逐步改善。
治疗团队根据病情变化动态调整、不断优化治疗方案。经过一周的全力救治和精心护理,刘先生脱离生命危险,各项关键指标稳定向好,康复出院。出院3天后复查,患者各项指标未见明显异常,未留下后遗症。
专家警示:预防远胜救治,切勿以身试“毒”
这场胜利不仅彰显了医院的急危重症综合救治能力,更为公众敲响了预防野生菌中毒的警钟。此次成功救治是医院首例通过多学科协作治愈的致死性白毒鹅膏菌中毒患者,回顾这场生死较量,医生提醒广大市民:
白毒鹅膏菌(白毒伞)毒性极强且非常隐匿,目前医学上尚无针对其毒素的特效解毒药物,一旦中毒,病情进展极其迅猛,治疗难度极大,死亡率极高。预防,远胜于任何高明的救治。
切勿凭个人经验或民间方法辨识、采摘野生蘑菇,坚决做到:不采来源不明的野生菌;不买路边摊贩或不明来源的野生菌;不食任何不能100%确定安全的野生菌。
一旦误食后出现任何不适(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等),请务必:
1.立即催吐;
2.保留剩余的蘑菇样本(至关重要);
3.以最快速度前往具备综合救治能力(尤其是血液净化技术)正规医院急诊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