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肿瘤外科一病区工作这些年,我见过太多患者拿到诊断书时的崩溃模样,张姐就是其中一个。那天我在巡视病房时,远远看见一个人影站在窗边,紧紧攥着手机,肩膀不停发抖,眼泪把衣襟都浸湿了。我走近一看,是前两天刚做完乳腺穿刺的张姐,手机里显示的,正是乳腺恶性肿瘤的诊断报告。

我轻轻走到她身边,递过纸巾,没急着说治疗方案,只是拍了拍她的后背。“姐,我知道现在心里不好受,要是想哭,就先哭出来。”
我太清楚这种感受了——“恶性肿瘤”这四个字,对谁来说都是晴天霹雳,此刻她需要的不是冰冷的医学术语,而是有人能接住她的情绪。
张姐抬起头,眼睛红肿得像核桃,声音带着哭腔:“护士,我是不是没救了?我孩子还小,老大还没有毕业呢……”,我握住她的手,她的手冰凉,还在不停发抖。“姐,你别慌,现在医学技术这么成熟,咱们这个病能治,而且从现在开始,我和医生会一直陪着你,咱们一步一步来。”
等张姐情绪稍微平复,我告诉她,我们科室已经针对“乳腺恶性肿瘤”患者实行了慢病全周期管理,给每个患者建立了健康服务手册,从患者确诊到长期康复,都有专人管理。接着,我回护士站取来图文并茂的科普手册,用她能听懂的话解释:“你看,咱们现在先‘摸清敌人的位置’,通过检查确定肿瘤分期,就像打仗前先侦查,这样后续手术才能‘精准打击’。”我避开专业术语,把复杂的治疗流程拆成一个个小步骤,看着她眼里的迷茫慢慢消散,眼神渐渐有了焦点,我知道,第一步的心理疏导,成了。
后来张姐确定了手术时间,术前准备阶段,我总能察觉到她的焦虑。夜里查房时,常看见她辗转反侧,我知道她是心里没底,作为患者的“专属护士”,我每天都会多去她病房几趟,耐心给她讲解术前注意事项,术前一天,我拿着术前准备清单,一条一条跟她核对,连手术服的穿法都演示了两遍:“姐,咱们把准备做足,明天手术肯定顺顺利利的。”看着她慢慢放松下来,甚至能跟我开玩笑说 “听你这么一说,我倒不那么怕了”,我心里也踏实了不少。
手术当天,张姐被推出手术室时,脸色有些苍白。第二天一大早,我第一时间去看她,刚走到床边,就看见她皱着眉头,手紧紧抓着被子—肯定是伤口疼。我放轻脚步,先检查她的引流管,一边记录引流液的颜色和量,一边轻声说:“姐,引流情况特别好,恢复得比预期还棒,疼是正常的,咱们忍忍,慢慢就好了。” 见她想坐起来却不敢动,我上前扶着她的后背,一点点帮她调整姿势,再把衣服慢慢套在她身上,整理领口时特意避开伤口:“咱们动作慢,不着急。” 之后我扶着她下床,让她挽着我的胳膊,一步一步在病房里走:“姐,咱们每天走几分钟,既能促进恢复,还能分散注意力,疼也会轻一点。” 走了没几步,张姐就有点喘,我赶紧停下来让她休息,她却笑着说:“没事,有你扶着,我心里踏实。”听到这句话,我鼻子一酸,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张姐出院那天,我帮她整理出院资料,将出院结算流程,伤口护理方法,功能锻炼操等都一一详细交待,又拿出手机,帮她扫码加入科室的健康咨询群:“群里有医生和护士,不管什么时候,你有问题都能发消息,我们看到就回复。” 张姐握着我的手,一个劲儿地说谢谢,我笑着说:“姐,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回家后好好养着,有情况随时找我们。”
出院后第三天,我特意给张姐发了微信,问她伤口恢复情况,她回复说“有点痒,不敢抓”。我赶紧告诉她:“姐,痒是愈合的正常反应,别抓,贴身穿宽松柔软的衣服。”
第十天,我又准时提醒她复查时间,还叮嘱她:“术后适当锻炼,增加营养。”之后每个月的随访,我都会跟她聊聊天,问问她的恢复情况、生活状态,听她说 “现在能自己做饭了”“昨天还陪孩子逛了公园”,我比谁都开心。
在肿瘤外科一病区,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我们不仅要帮患者“治好病”,更要陪他们 “护健康”—— 从术前的心理疏导、术中的安全护航,到术后的分层随访、院外的持续关怀,每一个环节,我们都想用专业和温暖,帮她们驱散恐惧,重拾面对生活的勇气。看着像张姐这样的患者,从最初的崩溃焦虑,到后来的从容笃定,慢慢回归正常生活,我就知道,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