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我们迎来了第18个世界孤独症关注日。今年,联合国将主题设定为“促进神经多样性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深刻揭示了神经多样性与全球可持续发展努力之间的紧密联系,彰显了包容性政策及实施对孤独症患者所带来的积极变革,及其在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中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2025年中国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以“落实关爱行动实施方案,促进孤独症群体全面发展”为主题,不仅体现了社会对孤独症群体的深切关怀,更预示着我们正携手迈向从“救助”到“赋能”的新阶段,全力推动孤独症人士的全方位成长与进步。
一、孤独症:神经发育障碍的独特表现
孤独症,亦称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种多发于儿童早期的神经性发育障碍,通常在3岁前发病。其主要症状包括社会交往与交流的显著障碍、兴趣狭隘及重复刻板行为,以及感知觉异常等,这些症状严重影响了儿童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
二、探寻孤独症的根源:遗传与环境交织
尽管孤独症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但科学研究已证实,其与遗传、环境因素及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密切相关,而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无直接关联。
三、破除孤独症认知误区,拥抱真实与理解
误区一:孤独症是父母冷漠所致?这一观点已被科学研究所否定,孤独症的成因复杂多样,涉及遗传、环境等多重因素,与家庭教养方式无关。
误区二:孤独症患者缺乏情感?实则不然,他们以独特的方式表达情感,如通过绘画等艺术形式,展现出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
误区三:天才等同于孤独症?这一观念是对孤独症的误解。虽然少数孤独症个体可能表现出“学者综合征”的特殊才能,但大多数人更需要社会的理解与支持,而非被过度神化。
四、在公共场合,我们如何温柔以待孤独症儿童?
遇见孤独症儿童时,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若他们主动与我们交流,应以微笑和点头回应,传递友善与接纳。而当他们出现不恰当行为时,我们可选择宽容地忽视,避免给家长不必要的建议,因为在此刻,忽视也是一种深层次的包容与理解。
五、早期识别与科学干预:点亮孤独症儿童的希望之光
孤独症的核心症状往往在儿童3岁前显现。中华医学会提出,可通过“五不”行为来早期识别孤独症:
不看/少看:缺乏眼神交流,回避社交注视。
不应/少应:对名字呼唤无反应,不关注他人指示。
不指/少指:无法用手势有效表达需求。
不语/少语:语言发育迟缓或终生无语言能力。
不当行为:表现为重复排列物品、感知觉异常(如对声音过度敏感)等。
若孩子出现上述行为中的任何一条或多条,家长应尽快寻求专业诊断,以便实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从而紧紧抓住宝贵的黄金康复期,为孩子的未来铺设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