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伤筋动骨一百天”,但在现代创伤骨科康复的理念中,这一传统认知正在被彻底改写。康复不再始于术后,而是贯穿于术前、术中与术后的每一个环节。系统化的围手术期康复能够显著提升手术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加速恢复进程,帮助患者更快、更安全地回归正常生活。
1. 术前康复:为手术成功奠定基础
术前康复(预康复)是现代骨科康复的重要环节。在等待手术期间,通过特定的训练可以为手术创造更好条件,提高术后恢复效果。
术前评估和教育同样重要。医生会通过详细检查了解患者情况,患者也应充分了解手术过程和康复计划,提高配合度和依从性。
2. 术后早期康复:关键黄金期
术后1-3周是康复的黄金时期,此时康复重点在于:
· 肌肉等长收缩:如股四头肌静力收缩,每次收缩持续5-10秒,每组10-15次,每天3-4组
· 关节被动活动:家属协助屈伸髋膝关节,动作需轻柔
· 踝泵运动: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 水肿和疼痛控制:通过冰敷、抬高患肢等方式来减轻关节水肿和疼痛
3.术后中期康复:逐步恢复功能
术后4-8周,康复进入中期阶段,重点是:
· 主动关节活动度训练:如直腿抬高、膝关节屈伸等抗重力训练
· 逐步增加阻力:使用弹力带增加训练强度
· 部分负重训练: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在医生允许后开始
4. 术后后期康复:重返日常活动
术后9周以后,进入后期康复阶段:
· 负重训练:从部分负重到完全负重,合理使用双拐负重行走,直至独立步行
· 平衡训练:平衡垫训练、单腿站立等
· 功能训练:上下台阶练习等复合动作,恢复本体感觉
康复过程中的疼痛管理
康复训练中,适度疼痛是正常现象。轻微疼痛(可耐受的1-3分,10分为剧痛)说明训练正在刺激组织修复,但需避免强忍剧痛(7分以上)训练
完全等待疼痛消失再训练可能因肌肉萎缩、关节粘连导致康复延迟,甚至遗留功能障碍
若训练后疼痛持续超过2小时,或出现关节红肿、发热,需暂停训练并复诊排查感染或二次损伤
居家康复与环境改造
出院后的居家康复同样重要:
· 环境改造:移除家中障碍物,增加扶手,改善照明
· 辅助设备使用: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助行器或拐杖
营养支持
适当的营养支持对骨骼愈合至关重要:
· 蛋白质:每日摄入量达到每公斤体重1.5克
· 钙质:多食用牛奶、鱼肉等富含钙质食物
· 维生素D:适量晒太阳,促进钙质吸收
· 维生素C:促进胶原蛋白合成,有助于韧带修复
康复路上的注意事项
1. 遵循个体化方案:康复计划需根据每个人具体情况制定,勿盲目模仿他人
2. 循序渐进:根据自身恢复情况合理调整训练强度和时间,不可急于求成
3. 定期复查:定期来医院复查,了解组织愈合情况
4. 警惕异常信号:如出现异常疼痛、肿胀、皮肤发紫或发热需及时就医
5. 生活方式调整:避免吸烟饮酒,影响骨骼愈合
总结:
下肢围手术期康复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离不开患者、家庭与医疗团队的紧密配合与共同努力。通过科学、系统且个性化的康复训练,绝大多数患者都能够最大程度地恢复功能,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康复之路或许漫长,但每一步都意义非凡,都是在向着“重启行动自由”的目标扎实迈进。
渭南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依托专业医疗团队与丰富临床经验,融合手法康复、传统康复及物理因子治疗等多种手段,为每一位患者制定精准、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助力您早日告别伤痛,拥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