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党群工作党史学习教育 → 正文

党史学习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群工作 > 党史学习教育 > 正文

【渭医标杆】不负韶华 未来可期--刘阳

发布日期:2022-03-09    作者:刘阳    来源:     点击:[]

她是护士刘阳,现在也是康复医学科副护士长。自2020年初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每个人的生活都发生了改变,尤其是医务工作者,肩上的责任更重了,应对的种种突发情况更多了。她和两位“战友”从武汉支援回来后身边人称呼她们英雄。其实她明白,她还是那个原来的自己,那个普通的护士。

援鄂是新中国规模最大医疗支援行动,全国累计派出344支国家医疗队驰援武汉,共42481名医务人员,医生有11416人,护士有28679人。许多人问她最初前往武汉你真的怕不吗?她说,时间紧迫,没有顾上思考。日常科室患者抢救她们第一时间参与,在此时也一样祖国危难,也是治病救人,这原本就是自己的本职工作,只是换了一个地方而已。

前几天看到了网上发的一篇帖子,题目为《武汉封城两周年祭!》文章中回忆了武汉封城76天、1814个小时中的点点滴滴。刘阳很荣幸自己在那里也共同经历了55天。1月23日武汉市离汉通道暂时关闭,1月25日新增确诊人数46人,征用24家医院收治发热患者,1月26日陕西省第一批援鄂队员出征,1月28日凌晨她走进武汉市第九医院重症ICU,开始第一个班次,1月30日,当日新增确诊人数378人,武汉协和医院物资即将用尽,紧急救援;2月1日当日新增确诊人数1033人,火神山医院正式交付;2月3日当日新增确诊人数1242人,火神山接受首批患者,连夜开辟“方舱医院”;2月7日当日新增确诊人数1985人,李文亮医生因感染新冠去世,知道这个消息她如鲠在喉;2月18日当日新增确诊人数1660人,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去世。她的心情不再平静,支援医院患者人数持续升高,ICU里仍是高密度抢救,医院一床难求。她突然不知所措,自己该怎么办,各种怀疑,让她寝食难安。很多领导、家人朋友,老师都发来关心和慰问的留言。说实在的她没有及时回复。刷着手机凌晨突然看到她的研究生导师李津老师帮她修改的硕士答辩论文。看到后她热泪盈眶,早上一大早打电话告诉老师,自己似乎又不能按时参加答辩了。老师在那头总是一遍一遍的说,没关系,你能修改多少,及时发过来就好。似乎她也是为了尽量分散注意力,下班后休息下,拿起电脑,查文献,一遍一遍在修改。无论有多晚,李老师总会回复。3月20日她们返回西安,4月2号她们解除隔离。4月10日李老师返回修改论文,需要她再重修。晚上11点她给导师发信息,“李老师,我好像真赶不上了”。4月12日早晨7点再次收到老师帮她修改后的论文,她只能再坚持。4月13日答辩论文最终提交送审。其实有时只需要低下头,攥紧拳头,一直往前走,在黑暗中总有人帮我们照亮前方。

1月26日是她们当时出征去武汉的日子,现在也是她省第一批137名队员永远会纪念的时刻。现在回首,过程艰难,但她倍感荣幸,在那里她体会到了医者救死扶伤,义无反顾,人性之温暖。紧急抢救患者需要马上气管插管,操作医生和管床护士立即去佩戴正压头罩,当管床护士回来,看到靠近患者口腔最近的位置有人时,她说“我是管床护士,我应该站在那”。站在原位的战友仅回了句“我都已经站这了”。那场抢救显得异常安静,而又配合默契。往往在抢救患者的紧急时刻,大家已全然忘记这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能够让大家迎难而上的理由就是看到患者再次跳动的心电曲线。太多太多突发情况的紧张应对,最后只能汇成队长每天的那句“137人一个不能少”。时间已过去两年了,但这段经历在告诉她,“请不要害怕吃苦,那些终究会是我们面对未知生活的底气。”

今年已是她参加工作的第10个年头,她始终觉得自己是一名幸运者。刚参加工作恰逢渭医发展的快车道,近年来医院朝向科学化、精细化、质量效益型迈进,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先后与北京大学医学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等开展战略协作,才能使她们青年医务人员站在国内知名学府的硕士研究生答辩席上。医院实施请进来,送出去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够使她作为一名普通的临床护理人员,在全美知名医学中心开拓眼界,在她成长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只有“大我”的强大,才能让每一个“小我”走的更远。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我,我们每个人不需要做多么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只是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这样就是为家、为单位、为国做了贡献。

习总书记曾经说过:“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走到再辉煌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如今她找到了自已努力的方向,知道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作为一名青年医务工作者,她们需要立足岗位,脚踏实地,勇于担当,传承和发扬好渭医精神,为打造黄河金三角区域医疗中心,谱写新时代渭南市中心医院追赶超越新篇章,贡献新一代渭医青年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