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80年代
对渭南市中心医院来说
是一段不平凡的岁月
对当时的医疗工作者来说更是记忆犹新
心生感慨的一段历程
那个年代
他们带着对生命的敬畏
执着于医疗事业
敢于突破,勇于创新,不怕嘲讽
那个年代
他们直面挑战,不惧风浪急
用忠诚、智慧,写医疗壮丽事业
热情与坚守—任处家
他是目前健在的见证医院发展最久的一位老人,十五岁来到医院,他经历战争,奋力抢救伤员不分昼夜,他为医院的临床医疗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他就是任处家。享年98岁的任老师在我们见到他的那一刻彻底打消了我们所认为的一般98岁老人的样子,他精神抖擞,口齿伶俐与我们畅谈着。因为是提前约好的,所以,我们很快就进入录制。老人回忆起了渭南县卫生院、渭南县人民医院、渭南地区医院时的样子和规模,讲起了当年医院医护工作者满腔热血投身治病救人的场面,感慨那时条件差工作艰苦时的那份执着。激动处老人用肢体比划着当时的场景,眼神间流露着对医疗事业的热爱,对人民生命的敬畏,对工作的坚守与职责。
执着与坚持-李铭钊
“宋萍”一位老人趴在窗子上老远喊着我们。
“李老师,好”宋萍老师向李老师大声回应着。
原来这位老人就是我们今天要采访的主人公—李铭钊老师。
李老师向我们挥手,抬头向老人望去的那一瞬间我们被老人脸上的那份慈祥和等待所感动。上楼到家门口,老人和家人已站在门口热情的招呼着我们进去,在彼此间的问候中我们开始了当天的采访工作。
李老师拿出写了满满两页纸的回忆录让我们备受感动。在简短的录制前交流后,坐在摄像机前的李老师讲起了她与医院的故事。“从医学院毕业后,我执意要下基层锻炼,就来到了原渭南医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开始组建护理部,当时很多创新和挑战都不被看好,别人因为我们自制医用棉球和各种创新工作对我们冷嘲热讽,可是我们不管别人怎么说,就坚持下去,最后得到成功”。李老师回忆起了自己在医院关于护理工作的那些事。
在一个多小时的访谈中,老人时而紧锁眉头,时而激动的落泪,时而满怀感慨,在老人起伏的情绪中我们感受着她对护理工作的热爱和对医院当下护理工作的关心…
责任与信仰—陈增洽
获知4月19日恰逢离退休老干部聚会的日子,经过科主任的积极联系我们在市中心医院门诊会议室见到了原地区医院的老领导陈增洽老师。得知我们的来意他满口答应了这次采访。十分钟后我们开始了节目的录制,提起原渭南市地区医院陈老师侃侃而谈,讲起了医院当年的事。每当涉及到医院医疗水平时他总是提着嗓子夸赞医生们的诊疗水平。他说,“每当我去省上开会,我们医院的医生总会受到上级领导的赞扬,每听到他们对我们医院医生的肯定我就很激动,我为医院而自豪。”陈老师用大量的事例向我们展示着那些年医院发展的故事:当年渭南市地区医院是地区唯一的一所医院,有一次我晚上值班就收了17个病人,那是我还年轻把腿都跑肿了,病人都来我们医院看病……陈老师似乎在那一刻回到了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沉浸在当年与老一辈医疗工作者共奋斗,同成长的岁月。
作为80后的采访者
我们似乎已记不清20世纪90年代以前
渭南市中心医院的模样
更不知当年医院里的那些事儿
可是
就在访谈中是他们
让我们又重新认识和了解
我们似熟悉似陌生的地方
让我们走近他们的世界
去倾听医者声音
探寻渭医文化,传承渭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