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我在网上刷到一段视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到,视频中一名男子在某医院挂号窗口因没听清对方讲话问第二遍时,而被对方怒怼,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医护人员的职业形象,也让患者寒了心。
对于患者来说,医院不仅仅是一个治病的地方,更是一个需要获得安心、舒适和尊重的地方。因此,我们一直致力于提升医院的服务质量,以提供更好的就医体验。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们深知医疗服务态度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医疗技术已经不再是患者选择医院的唯一标准,医疗服务态度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说到改善服务态度,怎样的服务态度才是患者最需要的呢?
假如我是一名患者,医护人员可以理解我在医学上的欠缺和急于了解疾病的心境,愿意用通俗的语言,耐心的和我交谈,解答我心中的疑惑,让我对治疗有合理的预期,让我对未来有充分的准备。
假如我是一名患者,我想,在我紧张不安时,如果医生能够给我一个温暖的微笑,一些表达友善和关心的话语,一定会让我慢慢镇定和放松下来。我会感到被关注和被理解,从而缓解紧张的情绪,增加对医生的信任感,也会更加积极地配合治疗。
假如我是一名患者,请为我多停留一分钟,一句还有什么需要我的帮助吗?就可以温暖我的心灵,亦能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
为了把人文关怀应用到服务改善过程中,站在患者角度,让患者深切感受到温暖与舒心。渭南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举办了一场“假如我是患者”的体验活动。围绕我是患者,以患者的所思所想来完善自己的言行举止,利用换位思考,去努力剖析患者内心真正的需求。
活动现场,大家跃跃欲试,体验留置胃管护士说:当胃管一进入鼻腔就觉得很疼,再深入时觉得恶心、干呕,刺激的想流眼泪,鼻咽部有强烈的异物感,身体本能的排斥。胃管外部稍微一动,鼻黏膜就刺激的疼、呼吸也不顺畅。
体验呼吸机的护士说,躺在病床上才深刻感受到,对于患者来说,身体上的痛苦固然可怕,但心理上的恐惧和无助才是更大的煎熬。只有切身体验,才能明白患者所承受的痛苦,才能真切了解患者的感受和需求。
虽然护士不能代替患者承受病痛,但每一次驻足倾听、每一句鼓励、每一个微笑都可以让患者获得慰藉,让患者感受到我们的热情和关心。我们要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去理解他们的脆弱和悲伤,去宽容他们的急躁和焦虑,做一名有“温度的护理者”。
王大爷是一位脑梗患者,因病导致生活无法自理,他是我们科的老病号了,唯一的孩子在外省工作,每次看病都是老太太推着轮椅前来,办理入院手续都得楼上楼下好几趟的跑。然而,这并不是个例。
因此,今年我院针对群众看病就医不够便利的问题,在推进诊疗精准预约、改变传统结算方式等方面,持续优化服务流程,将办入院窗口搬进每一个病区,让患者不再往返于缴费窗口,将“以病人为中心”贯穿于医疗服务的各个环节,距离更近、服务更暖,数据多跑路,患者才能少跑腿。
为了简化门诊流程,缩短患者在门诊等待时间,根据医院安排,将科室门诊和相关的检查室放在一起,就诊出来即可检查,省时省力,许多患者对医院的这一调整都赞不绝口。
为了消除患者住院的紧张心态,我们优化入院服务流程。由主班护士接待患者,办理入院手续的同时,责护做好床单位的准备工作。10分钟内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以及入院后的简单评估,主管医生20分钟内到位查看患者,让患者入院后即能感受到医务人员的重视,提高患者的就医体验。
有一次,科内收治了一位年轻的女性患者,每次我们进入病房时,她都是满面愁容,还时常为一点小事大发脾气,也从不与我们交流。一天,我们巡视病房时,看见她在哭泣,忙上前问她,“是不是哪里不舒服?”看到有人关心,她哭的更凶了。我们清理了其他陪人,拉上围帘,轻轻抚摸着她的背,给她递上纸巾,安慰着她。过了许久,她抬起头,看到我们关切的眼神,心理防线也在这一刻被彻底击碎,她泪眼模糊说:“我现在走不了路,这手和腿都抬不起来,连吃饭、上厕所都需要别人帮助。我是不是以后都站不起来了,我瘫痪了怎么办,我的孩子才1岁呀,她该怎么办?”
原来,她难过的原因是这些,我忙安慰道:“不要怕,你还年轻,恢复力强,只要你好好配合,坚持锻炼,一定可以重新站起来的。为了孩子,你一定要努力,不要放弃,相信我们。”
这位年轻的妈妈在我的劝说下慢慢平复了情绪。有句话叫,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孩子是她的软肋,也成为她坚持下去的动力和无所畏惧的铠甲。
通过我的耐心引导,她也慢慢乐观了许多。后来,她病情逐渐平稳,去康复中心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再见面时已经是3个月后了。
一个平淡的早晨,她拿着锦旗和感谢信,大步向我们走来,给我们了一个大大的拥抱。看到她的那一刻,我知道,她的生活终于回归到正轨了。
钟南山院士曾说,“选择医学可能是偶然,但你一旦选择了,就必须用一生的真诚与热忱去对待它。”
让我们继续用更好的医疗服务态度,去面对每一位患者,用真情去关爱每一位患者,用专业去治疗每一位患者,用温暖去感动每一位患者。
改善服务态度,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我们一直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