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我在渭南市中心医院精神心理科跟随张艳老师完成了为期一段时间的实习。这段经历不仅是一次从校园到医院的视角转换,更是一场对心理认知与实践方法的深度重塑。实习过程中,我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复杂性与普遍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了更多系统而实际的思考。
初入门诊:认知的冲击与教育反思
从充满活力的校园走进严谨安静的精神心理科门诊,视觉与心理上的反差带来了深刻冲击。看到众多主动求助的患者,既反映出公众心理健康意识提升,也突显了现实心理服务需求的庞大与急迫。许多案例源于家庭认知偏差、教养方式不当或早期心理创伤,问题严重程度远超日常校园接触的范围。
此前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了解多来自新闻或他人转述,真实感有限。而在门诊,各类症状、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及其家庭的痛苦变得具体而真切,令我更加意识到心理问题不仅广泛存在,且表现多样、成因复杂。
校园工作中,我们常面对的大多是学业压力、同伴关系、情绪波动等发展性问题;而在医院,直接接触到的是已被诊断为抑郁、焦虑、强迫等心理障碍的个案。这促使我反思:某些在校被简单归为“情绪问题”或“行为偏差”的表现,是否可能是更严重心理风险的早期信号?教师应当不断提升专业敏感力与识别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及时有效的心理支持。
从行为到根源:关注深层需求与系统联动
学校心理工作较多关注行为的外在表现和即时疏导,而临床实习让我认识到,许多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原生家庭互动模式、早期经历密切相关。例如,某位休学学生表面内向怯懦,实则承载着亲人离世带来的愧疚、对母亲艰辛的心疼以及长期家庭冲突中的安全感缺失。
另一个案中,孩子焦虑症状与其母亲的焦虑状态密切相关,母亲自身情结未消解,无形中成为孩子的压力源。由于家庭治疗目前在国内接受度仍有限,张艳医生通过开展父母训练营等公益活动,从家长教育和儿童心理干预两方面着手,既改善环境,也提升孩子的应对能力。这类案例提示,校园心理工作不能仅停留在表面问题解决,更应尝试剖析行为背后的深层动因和系统性成因。
预防优于干预:校园心理工作应前移
很多来到诊室的青少年,其心理问题是从早期情绪困扰逐渐发展加重。例如有些学生在高中或大学阶段出现明显症状,但追溯发现其在初中甚至更早时期就已存在情绪持续低落、适应困难等表现,因未能及时识别与干预,导致问题延续和恶化。
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应仅是“消防员”,更应成为“预警员”。通过日常心理观察、团体辅导、心理档案建设等途径,尽早识别潜在风险学生,搭建有效求助通道,避免问题进一步发展。在医院参与的团体辅导也让我看到,此类活动不仅有助于群体建设,更在心理预防、早期发现和辅助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心理咨询的本质:助人自助,激发成长
深刻体会到,心理咨询并非简单谈话、劝解或给建议,而是有目标、有设置、有技术的专业过程。咨询师需建立信任关系、准确共情、捕捉关键信息、聚焦核心问题,最终激发来访者自身力量实现成长。这与教育中“授人以渔”的理念一致,重点不在于提供现成答案,而在于培养个体应对问题的内在能力。
沟通重在弹性与尊重
在科室见习中,张艳医生面对不同患者时表现出高度的沟通弹性:有时需放下“解决问题”的执念,给予安静陪伴;有时运用青少年易懂的语言建立联结;有时则需接纳“暂时无法深入”的现实,为对方留出心理空间。这种方式深刻启示我,校园心理工作中也应当摒弃教条式沟通,尊重学生感受,保持对人的关注高于对事的处理。
科学看待药物治疗
以往在学校环境中,我们更多关注心理与社会因素,对药物治疗存在顾虑。实习中了解到,药物可快速缓解某些严重症状,为心理干预创造条件。真正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应是多维度协作的:医学治疗解决生理层面问题,心理治疗针对心理机制,家庭、学校与社会则提供支持性环境。教师在此系统中扮演着早期识别、稳定支持和协助转介的关键角色。
自我关怀:心理工作者的必修课
长期接触负面情绪和心理压力,容易导致职业耗竭。张艳医生在工作中展现出明确的职业边界意识,例如工作之余主动放松、避免个案带入私人生活、定期接受督导等。我意识到,只有维护好自身心理状态,才能持续而稳定地支持他人。作为教师,也应建立自我调适机制,在关怀学生的同时不忘照顾自己。
这段实习经历如同一面镜子,既映照出心理现实的多维与复杂,让我更敬畏心理工作的专业性与责任感,也坚定了我在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岗位上持续学习、践行使命的信念——以更专业的素养实施预防,以更温暖的姿态陪伴成长,助力每一位青少年勇敢面对挑战、健康向阳生长。
谨向渭南市中心医院精神心理科张艳老师及全体医护人员致以诚挚谢意,感谢他们提供的宝贵学习机会与无私专业指导。这段经历必将持续赋能我的教育实践,推动我在心育道路上更坚定、更专业地前行。